ID: 22726229

【轻质减负】16.有为有不为 自主学习单(含答案)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6次 大小:2143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轻质,减负,为有,不为,自主,学习
  • cover
《有为有不为》自主学习单 课前预习(基础性目标) 走进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写作背景 在20世纪中叶,当时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多样化,人们面临诸多诱惑与抉择时常常感到困惑和矛盾。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意识到有必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他从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出发,撰写此文,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道德,明确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旨在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把握行为准则。从而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思考与智慧。 文体知识 议论性文章:就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理。所以“议论性文章”包含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 议论文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 概括性和简洁性; 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彩。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字词清单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毅然(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烦琐( ) 虏(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 梳理文章内容及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基础性目标) 1、文章的题目是 “有为有不为”,那么 “有为” 和 “有不为” 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结构。 3、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4、作者认为什么是 “应该”?为什么“有为”“有不为”,关键在于 “应该” ? 5、“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 三、小组讨论找出文中引用名言、列举事例的作用。(拓展性目标) 示例: ①:第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这一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有什么作用? :第⑦段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社会中”的例子吗? 四、体会文章平实质朴、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挑战性目标) 活动:整体感知文章的语言风格,并结合典型语句作具体分析。 示例1:“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这句话表明作者行文追求简明扼要,语句明白如话,体现出平实质朴、简洁明快的风格。 示例2:“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列入人‘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这句话非常口语化,像是与读者亲切聊天,体现出平实质朴、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本文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平实话语直抒胸臆,如与读者促膝长谈,拉近与读者距离,让人倍感亲切。 逻辑上,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先抛出 “有为有不为” 这一核心论点,再从不同角度阐述 “为” 与 “不为” 的内涵、范畴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最后呼吁人们践行正确准则。每个观点都有充分论据支撑,环环相扣,论证严谨,引导读者顺着思路深入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