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26281

七下16《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13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下,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 cover
七下16《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略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思维能力:细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在深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文化传承:剖析文中善恶观点事例,引导思考讨论,助学生明辨善恶,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 “有为有不为” 的内涵,明确其与善恶大小的关系,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2.理解本文的说理特点,学习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述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如何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做到 “有为有不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9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2.文体知识 ①议论性文章,就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理。所以“议论性文章”包含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 ②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要证明的观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据:证明观点的依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论证:证明论点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字词检测(结合课文后“读读写写”) 三、明确学习目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编者在课文后面给了我们“阅读提示”,请同学们齐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明确: ①明确作者观点。 ②把握行文思路。 ③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四、自主略读,把握作者观点 1.运用已掌握的略读技能,限时3分钟,快速自读全文,要求筛选出主要信息,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方法指导:(1)快速略读;(2)跳过某些细节,勾画作者表达观点的句子;(3)交流分享初读感受。 明确: 表达观点的句子: ①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 ⑥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作者的主要观点:每个人都应为善不为恶。 2.小结:“有为有不为”是说人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要知道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本文思想深刻,格调高雅。 五、再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1.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旁批、阅读提示以及议论文相关知识,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2段):提出“有为有不为”的观点,并解释“应该”的含义。 第二部分(3-6段):通过举例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三部分(7段):总结全文,希望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