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十课 轮唱手势舞 《划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十课《轮唱、手势舞 ——— 划船》,包含歌曲《划船》、轮唱知识及手势舞创编。歌曲为 F 大调,2/4 拍,旋律明快活泼,歌词简洁生动,描绘了划船时的欢乐情景。教材通过轮唱形式让学生体验多声部音乐的魅力,结合手势舞增强音乐表现力,落实《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 “艺术表现”“审美感知” 等核心素养。 (二)教材特点 音乐性:歌曲节奏规整,附点音符和重复句式突出划船的律动性;轮唱设计使单一声部变为多声部交织,培养和声感知。 实践性:手势舞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特点;打击乐伴奏和歌表演提升参与感。 人文性:通过 “划过小桥”“划到岸边” 等歌词,渗透对自然与劳动的热爱,传递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价值 知识层面:掌握轮唱的基本概念与演唱形式,识别 “sol”(5)的音高及科尔文手势。 能力层面:提升节奏感知力、肢体协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层面:体验音乐表演的乐趣,激发对民间音乐的喜爱。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对音乐游戏、律动表演兴趣浓厚,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 已具备简单的节奏感知能力(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能跟随音乐做简单律动,但对多声部协作的理解较浅。 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需通过具象化的动作、情境帮助理解歌词和音乐情感。 (二)学习难点 轮唱时声部进入的准确性及音量平衡。 手势舞与演唱的协调配合,动作的节奏感与表现力。 (三)发展需求 通过情境创设和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强化音乐感知与合作意识,符合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的课标要求。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文化自信 1. 通过歌曲中划船场景的体验,感受劳动与音乐的关联,萌发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亲近感。 2. 了解轮唱是中国民间音乐常见的表演形式,初步感知多声部音乐的独特魅力。 语言运用 1. 能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清晰表达 “划船”“用力” 等关键词的韵律感。 2. 在轮唱中准确模仿歌词节奏,通过 “划呀划呀” 等重复句式感受语言与音乐的融合。 思维能力 1. 通过 “划桨动作与节奏匹配” 的游戏,建立 “动作 — 节奏 — 音乐” 的对应关系,提升音乐感知力。 2. 在轮唱练习中,学会倾听另一声部,调整自身演唱的速度和音量,培养协作思维。 审美创造 1. 结合歌词内容创编划船手势舞,用肢体动作表现 “划过小桥”“乐开花” 等情景,增强音乐表现力。 2. 通过分组轮唱和歌表演,体验声部交织的和谐美,尝试用表情和动作传递歌曲的欢快情绪。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做到吐字清晰、节奏准确。 2. 初步体验二部轮唱,感受声部间 “你追我赶” 的音乐效果。 3. 结合歌词创编手势舞,增强音乐表现力。 1. 轮唱时两组学生的节奏统一与声部衔接(相隔两小节进入)。 2. 科尔文手势与 “sol” 音高的对应记忆,以及手势舞与演唱的协调配合。 五、教学资源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播放赛龙舟视频、歌曲音频)。 打击乐器(锣、鼓、沙锤,每小组 1-2 件)。 科尔文手势卡片(“sol” 对应的手势:五指张开,掌心向前,手臂平举)。 划船桨道具(4-6 个,用于歌表演)。 节奏图谱(标注附点音符和轮唱小节线)。 (二)音频资源 《划船》范唱音频(带轮唱版本)。 赛龙舟背景音效(鼓声、号子声)。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赛龙舟视频和划船游戏,营造 “划船比赛” 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手势舞动作及轮唱配合,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游戏法:设计“小小龙舟过小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