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 地球、宇宙、空间科学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①阳历和地球公转,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节气②识别月相,描述太阳和月球概况③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海陆变迁④知道板块学说的要点,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⑤描述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考点2 人类生存的地球 ■考点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月球自传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口诀:南顺北逆)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所以出现昼夜现象(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出现月食。地球自转引起或产生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2.阳历和地球公转 (1)地球倾斜着身子自西向东在近似圆形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阳历(公历)是按照地球绕日公转规律制定的。 (2)一年有24个节气,“二分二至”是最重要的四个节气,它们分别指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节气便于安排农事)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夜最长昼最短 ■考点二 人类生存的地球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从内到外分别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地幔的顶部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2.地壳运动 那不勒斯海边石柱的高低变化、沧海桑田、青藏高原的海底生物化石、台湾海峡的形成、岩层的弯曲和断裂等现象都说明地壳是变动的。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地震带分布: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地震防范: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躲到面积较小的房子或桌子底下。 地震的预防要做到早预报、早预防,合理逃生。遇震时一定要镇静,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或空间小、有支撑的地方,或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3.板块学说 魏格纳首先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的观点。科学家通过大西洋底的科学考察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后来,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六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因为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和张裂。 4.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流水、风、冰川等是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的特点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考点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典例1:(2024·浙江)如图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年变化曲线图,图中甲为春分日。若小满节气在5月20日,这一天位于图中(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 D.丁戊段 【答案】A 【解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5月20日地球运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