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理解句子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观点,学习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本文的反驳方法及语言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安石批驳 “致怨”之名所展现的改革家不计得失、一往无前的情怀,感悟宋代文人“心怀天下”“和而不同”的君子风范。 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 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 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导入新课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天地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写作背景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 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 项目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均输法 设“发运使”,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开封设“市易务”,出钱购买滞销货物,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在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训练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答:答复、回复。 司马:复姓,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谏议:指“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文题解读 答司马谏议书 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