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阿房 宫赋 杜牧 导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元·张养浩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议论的写作特色。 3.分析秦灭亡的原因,领会作者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创作此赋的目的。 壹 贰 叁 肆 文学常识 文言翻译 文本赏析 课文小结 目录 壹 文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杜牧, 字牧之, 号樊川, 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自号“樊川居士”。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杜牧诗文兼擅,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司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杜牧作品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作者曾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致亡国,实则是借秦之古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三、文体知识 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始于战国赵荀卿的《赋篇》,汉代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至唐代已散文化,称“文赋”“散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唐宋衰微,元、明、清趋于消亡)。其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形式上: 手法:注重铺陈,多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渲染 语言:讲究词藻和用典,声律和谐,朗朗上口 句式: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 内容上: 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咏物说理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文 赋 唐古文运动之后,文人开始用古文笔法作赋,使赋由骈骊(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押韵自由),称为“文赋”。 《阿房宫赋》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先河之作,更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之誉。 苏轼《赤壁赋》是典型作品。 杜牧《阿房宫赋》是开文赋先河的作品。 四、阿房宫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 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 《说文解字》:“阿”的本义为高大的上山,“房”与“旁”通,为广大的意思,因而“阿房”二字结合在一起,则是“像山一样高大宽广”的意思。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至秦灭时仍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