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下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 毛岸英牺牲的时间与地点是( ) A. 1950年,中国丹东 B. 1950年,朝鲜大榆洞 C. 1951年,朝鲜上甘岭 D. 1952年,中国北京 2. 毛主席在决定是否将毛岸英遗体运回时,最终选择( ) A. 立即运回国内安葬 B. 与其他烈士一同安葬在朝鲜 C. 火化后秘密带回 D. 暂存朝鲜等待战争结束 3. 文中多次描写毛主席"强忍悲痛"的细节,主要作用是( ) A. 体现毛主席性格固执 B. 突出父子关系疏远 C. 表现伟人公私分明的家国情怀 D. 暗示战争残酷性 4. 片段一中"无限的眷恋"所指的内容不包括( ) A. 未能与儿子见最后一面的遗憾 B. 对儿子成长过程的回忆 C. 对朝鲜战局的担忧 D. 父子间未竟的约定 5. 对"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体现毛主席生活简朴 B. 暗示毛主席彻夜未眠 C. 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亲丧子之痛 D. 表现秘书工作疏忽 6. 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深层含义是( ) A. 赞美朝鲜的自然风光 B. 强调烈士应葬于战场 C. 体现革命者四海为家的精神 D. 歌颂为国捐躯者精神永存 7. 以下哪项不属于毛主席做出决定的原因?( ) A. 避免给朝鲜人民增添麻烦 B. 体现国际主义精神 C. 遵循毛岸英生前遗愿 D. 与其他烈士同等对待 8. 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 A. 暗示故事发生的时间 B. 烘托人物矛盾痛苦的心理 C. 为后文埋下伏笔 D. 体现季节变化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 1. 毛岸英是毛主席唯一牺牲在战场上的子女。( ) 2. 毛主席在接到电报后立即签字同意遗体留在朝鲜。( ) 3. 文中通过语言描写直接表现了毛主席的悲痛。( ) 4. 电报内容包含彭德怀请示是否运回遗体的建议。( ) 5. "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说明毛主席在无人时释放了情绪。( ) 6. 课文结尾处毛主席眺望窗外的动作象征他对战争的信心。( ) 7. "忠骨"在文中特指毛岸英的遗体。( ) 8. 本文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刻画毛主席的形象。( ) 三、赏析题(每题6分,共18分) 1. 结合片段一,分析文中对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有何作用? 2. 文中反复出现“电报记录稿”和“泪水打湿的枕巾”等细节,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 如何理解题目“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深刻含义? 2. 文中毛主席最终决定不运回毛岸英遗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 3. 结合全文,分析毛主席这一人物形象的双重性。 答案 一、1. B(原文明确"1950年11月25日,朝鲜大榆洞") 2. B(对应"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3. C(通过克制情绪体现家国大义) 4. C(战局担忧属于政治层面,与亲情眷恋无关) 5. C(细节描写突出隐秘的悲痛) 6. D("忠骨"象征烈士精神永存) 7. C(文中未提及毛岸英遗愿) 8. B(如"窗外秋雨淅淅沥沥"烘托心境) 二、1. √(毛岸英是毛主席长子且唯一牺牲在战场的孩子) 2. ×(经历整夜挣扎后签字) 3. ×(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 4. √(彭德怀致电请示) 5. √("无人时流泪"体现隐忍) 6. ×(象征对儿子的怀念与精神传承) 7. ×(泛指所有志愿军烈士) 8. ×(采用直接与间接结合描写) 三、1. 动作描写“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和神态描写“强忍悲痛”“无限眷恋”,生动刻画了毛主席作为父亲失去儿子的巨大痛苦。他试图通过克制情绪保持领袖的冷静,但细微的动作(如“仰头”)和目光中的眷恋,暗示了他内心无法言说的哀伤,突出其公私分明、家国为重的伟人形象。 2.“电报记录稿”象征毛主席作为领袖的抉择责任,“泪水打湿的枕巾”则是父亲情感的隐秘流露。两处细节形成强烈对比,既体现他作为领导者的理性(签字同意遗体留在朝鲜),又揭示他作为父亲的脆弱(深夜独自流泪),深刻展现“大爱”与“小我”的矛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