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627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7650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课件,作业,评价,课时,PPT
    课时评价作业(九)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在古诗词中是既隐喻着时光流逝又象征着艰难险阻,也寄托着思念期盼,还代指离愁烦绪的常见意象。当冰清的月光投入冰清的水中,双重愁绪便由此滋生。这种愁,是剪不断的家国情怀,是解不开的怀才不遇,是道不清的世道艰辛。 水是     、不可捉摸的。江南小镇是水的故乡,层层涟漪在微风中徜徉,箫声笛韵涤荡着岁月悠悠。渔舟唱晚,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水在江南是温婉柔情、    的。巴蜀小城的长江水已静静地流淌,从都江堰出发,奔向成都平原的各个方面,润泽千里,灌溉四方。淌过那幽幽青城,淌过那百里禾黍的西南粮仓,在夕阳余晖中泛起层层波光。水在巴蜀大地上是无私奉献、     的。北方的水会化作冬天的雪。大片大片的鹅毛从空中轰轰烈烈地飘落,只需一个黑夜便掩盖世间的一切瑕瑜,留给天地一片洁白。水在北方是大气磅礴、恢宏壮阔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解析:第一空,根据“不可捉摸的”可知这里强调水变化多端,故可用“变化无穷”。变化无穷:形容不断变化,没有止境。第二空,根据“渔舟唱晚,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水在江南是温婉柔情”可知这里强调水的柔美动人,故可用“风姿绰约”。风姿绰约:形容姿态风韵、体态柔美动人。第三空,根据“水在巴蜀大地上是无私奉献”可知这里强调水在巴蜀大地上的付出是毫不吝啬的,故可用“慷慨大方”。慷慨大方:毫不吝啬地捐献财物帮助人。 答案:(示例)变化无穷  风姿绰约  慷慨大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写成4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解析:第一,把握整体句意“‘水’是常见意象”;第二,“在古诗词中”做句子的状语;第三,将长句中“常见意象”的四个定语“既隐喻着时光流逝又象征着艰难险阻,也寄托着思念期盼,还代指离愁烦绪”改写成4个短句,最后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合:“水”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是时光流逝的隐喻,是艰难险阻的象征,也是思念期盼的寄托,还是离愁烦绪的代称。 答案:“水”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是时光流逝的隐喻,是艰难险阻的象征,也是思念期盼的寄托,还是离愁烦绪的代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意。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时态错误,“巴蜀小城的长江水静静地流淌”是进行时,而不是过去式,因此,把“已”改为“正”;二是搭配不当,“奔向成都平原的各个方面”中“奔向”和“方面”搭配不当,将“方面”改为“角落”;三是逻辑错误,将“润泽千里,灌溉四方”改为“灌溉四方,润泽千里”。 答案:巴蜀小城的长江水正静静地流淌,从都江堰出发,奔向成都平原的各个角落,灌溉四方,润泽千里。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辞,都是有“象”(“在场的东西”)的。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 “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