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评价作业(八)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酷暑时节,没有空调的古人如何纳凉呢 那时也有避暑山庄、窖冰或冷饮等可供消暑,但是这些都是皇家和达官贵人所能享受的,多数百姓还是借助大自然的环境,走进山野河流,融入绿树翠竹之中,心静自然凉。其纳凉方式不仅环保低碳,而且情趣盎然,充满着诗情画意。如唐寅《石林消夏图》、文征明《纳凉图》中的人物都是借助大自然的环境,平心静气,驱除暑热。宋人《槐荫消夏图》和《柳荫高士图》中的人物都是在树荫下,仰卧在凉榻上,或坐于凉席上,袒胸露腹,闭目养神,或慵懒地翻看手中书卷,或喝几杯酒,打发夏日的酷热。 宋代宫廷画家苏汉臣的《荷塘消夏图》描绘了在荷塘边纳凉的美女。画中的荷塘碧水涟漪,荷叶田田,芙蓉怒放,红荷灼灼,白荷皎皎,粉荷盈盈;岸边垂柳依依,枝条拂弄水面,亭台耸立,锦檐绣甍,雕栏玉砌,景色宜人。两位仕女衣着素雅,凭栏观荷,一边乘凉,一边感受“ ———的荷花品格。“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一阵阵热风经过荷塘浮在水面吹来,顿时变得十分凉爽,并且伴着荷香,令人心旷神怡。 1.下列句子中的“打发”与文中加点的“打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李富也起来了,看见棣华便道:“请小姐打发点银子,买点粮食好开船。” B.成都人民不但不感到秋热,而且也心安理得地打发各人的日子。 C.向道台又打发一个管家,拿着一百两银子,送到鲍家。 D.干脆把她打发了,进点彩礼,然后赶紧再给儿子续上一房。 解析:A项“打发”意为“送给;施舍”,C项“打发”意为“(派)出去”,D项“打发”意为“使离去”。B项“打发”与文中加点的“打发”都是“消磨(时间、日子)”的意思,故选B项。 答案:B 2.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解析:A、B两项主要描写莲的繁盛、美丽,D项意在强调红花、绿叶的相映生辉,与后文的“荷花品格”不能照应,故选C项。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从夏代的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封闭庭院的面貌。在夏代至商代早期,这种形式就开始走向定型,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形式结构,蛰伏着儒家思想的灵魂。而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在于“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儒家不但强调礼,而且重视“乐”,主张“礼乐”并举。体现在建筑上,“礼乐”秩序要求建筑空间寄寓伦理,利用差序格局来分尊卑关系,方位上讲究主从关系。建筑围合的“院”是“乐”的艺术升华。这里,建筑是“礼”,庭院是“乐”,二者相得益彰。 合院作为集合体,对内是封闭的、凝聚的,对外是排斥的、抗拒的。人们对外界的流动性降到最低,而这种以院落为中心组合起来的建筑满足了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各种功能需求,并且分区明确,就仿佛是一个微型的宇宙,万事俱备、伦理有序。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行为心理学表明,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范围内进行限定是一种心理需求。中国传统合院建筑是以高墙围合起的建筑空间,与外界隔绝,阻断了外界的喧嚣,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私密、愉快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提供明确、稳定的空间环境,给人心理以充分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所以说,它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虽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