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 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 兴亡之叹。 — 一余秋雨 ●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 熟读文本,赏析诗中所描写的金陵美景。 >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 归纳总结赏析怀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 “ 翰林风月 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 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 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 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 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 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 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 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 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 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 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 月 之迁流,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 涌凝笔端,写成了名篇佳作。 背景介绍 > 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 一旦登高望远,便引起 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 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壤lǎn, 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 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下,遂而写成了名篇佳 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王半山的这 一阕《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 > 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 独介甫最为绝唱。 ———《古今词话》 词作评价 诗文品读 自由诵读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画面。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chéng) 江 / 似练,翠峰/如簇 (cù) 。 归帆/去棹(zhào) /斜阳里,背/西风,酒 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 对此,漫嗟(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 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 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 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 彩舟徐行,云烟稀淡,长江波光粼粼,白鹭翔舞,丹青妙笔也很难描 画这壮美的风光。 遥想当年,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叹朱雀门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 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空叹历朝兴衰。六朝的 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 问题探讨 1、各用一句话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下阕:由所见引发的感慨。 2、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 字上,你会用哪个字 为什么 > 因何而“叹” > “叹”些什么 ▲王安石 问题探讨 > 因何而“叹”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请选择相关句子简要分析。 描写景物的方法———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