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17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准确认读、书写并理解文中“馨”“鸿儒”“案牍”等重点文言字词,掌握“之”“其”等虚词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梳理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如何层层递进表现陋室不陋,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对文章观点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作者对陋室的描写,领悟以简驭繁、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刘禹锡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人生态度,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刘禹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被戏称为唐朝“打不死的小强”。 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一名小小的通判。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利眼”,把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河堤两边种着一排排柳树,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刘禹锡的灵魂更加高洁,于是他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竖于门外。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读这篇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 二、文学常识 1.文体知识 陋室,室名,意思是简陋的屋子。文中指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2.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河南洛阳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3.课外相关知识拓展 诗豪:刘禹锡 诗圣:杜甫 诗鬼:李贺 诗词界的“神魔仙佛” 诗神:苏轼 诗魔:白居易 诗仙:李白 诗佛:王维 三、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找出韵脚词,说说本文的句式特点,并划出朗读节奏。 明确: ①韵脚词: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一韵到底,形成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骈句,富含韵律美。多为短句,句式工整,都是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韵律感。 ②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小组内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每组派代表班内展示。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班内解决。 2.重点句子检测,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