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上6《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散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美创造︰品味“大词小用”“对称句”“回环句”的妙处,体会本文语言生活化,富有深厚的生活气息的特点,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意,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铁生先生写的《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更深的认识了母爱,了解到亲情。今天,让我们跟随莫怀戚,再来学习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散步》。 二、预习检查 1.介绍作者 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步》《花样年月》,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字词识记 服 芽 分 取 散 屈 粼 一时 各其所 分歧:(思想、意见等)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三、感知文意 1.两分钟速读课文,快速抢答六要素 a散步的季节? 初春 b散步的地点? 南方的田野 c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d事情的起因? 在田野上散步 e事情的经过? 因“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发生分歧 f事情的结果? 解决分歧 学生读后抢答 2.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感慨大意。 明确: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四、美点寻踪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 1.学生寻找、思考、圈点、勾画、批注。 2.学生畅所欲言。 (1)写景的句子 A:“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分析:这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B:“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分析:这句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分析: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分析:对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