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宁波发现稀世珍宝———明代核舟。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 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就其题款方位、尺寸大 小、五位人物、小窗可灵活开启诸方面均与《核舟记》描 述相吻合。 专家们还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推断完成于王 叔远晚年成熟期。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 导入 宁波发现稀世珍宝 1 · 潘大师在打磨成鼎形的 指甲壳大小的象牙片上 雕刻了一幅国画。 · 浙江一大师在米粒 大小象牙上雕刻了 42位美国总统 ● 蚊子腿上的微雕作品埃菲 尔铁塔 —俄罗斯鄂木斯克的雕刻家 科年科创作的微型埃菲尔铁 塔模型。 ● 作品上六只平均0.7 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 针针孔里 作品上10只3毫米左右的螃蟹落在白色 的沙粒上。 根雕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 艺,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激发热爱祖国 的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 学 习 目 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01 02 03 魏学湃(1596—1625),字子敬, 明朝浙江嘉善人,其一生短暂,未曾做 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核 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张潮收入 《虞初新志》。 作者简介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卷十。《 虞初新志》是明末清初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收集明末清 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所收篇章大抵真人真事, 不尽是子虚乌有。张潮(1650—1709),字山来,号心斋居士 ,清代文学家、小说家、批评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 0 背景资料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 明显为“明”字的标志, “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方位与魏 学湃《核舟记》中记载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为王叔远 晚年作品,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中国明末清初的桃核雕刻品。 《核舟记》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 雕大师王毅。王毅,字叔远,又名书明,常熟 人,号初平山人,王叔远除雕有多枚核舟外, 还曾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背景资料 篇目 从所“记”的对象和 内容看 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 《桃花源记》 “记”的是“桃花源” 这一地方,属游记类性 质的记叙文 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 境、场景、气氛、人物等进行 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 《核舟记》 “记”的是“核舟”这 一工艺品,目的是要展 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 绝顶智慧,是说明文 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 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 读课文,思考:本文与《桃花源记》是同一种文体吗 试比较这两种文体的不同。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 ,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一般来说,唐代的杂记以 叙事为主,宋代则抒情、议论乃至考证的成分居多。根据文章所 记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台阁名胜记、杂物书画记、山水游记等 。而 《核舟记》属于“记”中的少数,虽是略读课文,却具有精 读的价值。 《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 《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 明 ( mǐn ) 罔不 ( wǎng) 贻余 ( yí ) ( shǔ ) 轩敞 (xuān chǎng 箬篷 ( ruò ) é guān ) 多髯 ( rán ) 弥勒 ( mí lè) ( zhǔ ) 诎右臂 ( qū ) 一楫 ( jí ) ( zhǐ ) 蒲葵 扇 ( pú ) 壬戌 rén xū (zhuàn ) 曾不盈寸 ( zēn g ) 修狭 ( xiá ) 为宫室 ( wéi ) 器皿 八分有奇 ( jī ) 二黍许 糁之 ( sǎn ) 峨冠 ( 矫首 ( jiǎo ) 不属 椎髻 chuí jì) 右趾 虞山 ( yú ) 篆章 字音字形 “有奇”即“有余”,是一个固定的词, “奇”即“余数、零数”, “有”就 是“有”,不应解释为通假字。 "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