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壹 新课导入 古人常借“居所”表达人生态度,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茅屋、诸葛亮“草堂春睡足”的草庐。今天我们要认识一间“陋室”,它的主人是谁? 新课导入 刘禹锡 洛阳人,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认识作者 刘禹锡 (772—842) 字梦得 唐代诗人 哲学家 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诗豪 约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被贬和州(今安徽和县)期间。 写作背景 时间 时代背景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矛盾尖锐。刘禹锡早年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发起的 “永贞革新”,试图改革弊政,但因触及权贵利益,革新仅持续半年便失败(805 年)。他先后被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长达 23 年,《陋室铭》即作于其第四次被贬、任职和州通判时。 据《历阳典录》等史料记载,刘禹锡被贬和州时,当地知县因畏惧其政治影响力,故意刁难,三次变更其居所: 初到:知县要求他住城南临江小屋,刘禹锡却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表现出不改初心的旷达。 迁址:知县不满,将其迁至城北,住房面积减半,临近小河。刘禹锡又题“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仍不改志向。 再迁:知县恼怒,最终将其安排到城中仅“三间小屋”的破房,周边荒草丛生。 刘禹锡却在此困境中,提笔写下《陋室铭》,刻于石上,既回应知县的刁难,更借陋室自喻,抒发精神上的富足与不屈。 写作背景 写作契机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要求押韵。 文体知识 铭 贰 课文探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文赏析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标红字有何特点 韵母都为ing 押ing韵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课文赏析 一词多义 之 往来 ①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③ 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 动词,到,往。 ① 表示交往的人。 ②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古今异义 ①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样子。 ② 惟吾德馨 古义: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③ 谈笑有鸿儒 古义: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④ 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乐器。 今义:丝和竹。 ⑤ 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 今义:调解。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上:名词作动词,蔓延。 乱:形容词作动词,扰乱。 劳: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劳累。 苔痕上阶绿。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课文赏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名 灵异 这 只 品德高尚 爬上 映入 博学的人 没有学问的人 弹奏 佛经 奏乐的声音 官府的公文 使身体劳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