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47542

第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44141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3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作者:八音魔琴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略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重点) 2.理解本文的说理特点,结合个人生活经历、经验,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难点) 3.体会本文平时如话、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 壹 初读感知 贰 课文研读 叁 总结提升 肆 目录 知识链接 壹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公交让座是小善,但能让社会更温暖;乱丢垃圾是小恶,却可能破坏环境。” “考试作弊看似‘小恶’,却会侵蚀诚信的根基。” “生活中是否有些‘必须做’的事?有没有‘坚决不能做’的底线?” “今天,我们通过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一起探讨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选择‘为’与‘不为’。”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 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国学大师”和“学界泰斗”。 教育经历: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师从吴宓、朱光潜等学者。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英文、德文等多国语言。 职业生涯: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并长期担任系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代表著作: 学术专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译作:《罗摩衍那》(印度史诗)、《沙恭达罗》(印度古典戏剧) 散文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 写作背景 文章创作于21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时期。经济蓬勃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精神层面的迷茫与价值观冲突也日益凸显。 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道路上,有时忽视了道德底线,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的现象时有发生。季羡林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社会现象,深感有必要通过文字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如何坚守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季羡林先生以笔为舟,以文为桨,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为人们的道德抉择提供指引。 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一种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据分类 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数据等。 道理论据:名人名言、一般性原理等。 2.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事例进行论证。 道理论证:通过引用理论或原理进行论证。 比喻论证:用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或事物进行论证。 3.论证结构 引论:引出论题或论点。 本论:对论点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的部分,包括分论点。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初读感知 壹 初读感知 烦琐(suǒ) 贰臣(èr)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轮廓(kuò) 激励(lì) 屈膝(xī) 诉诸(zhū) 笼统(lóng) 毅然(yì) 概念(gài ) 脑筋(jīn) 字词积累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初读感知 字词积累 词义理解 诉诸: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种方式解决事端、矛盾等。 烦琐:繁杂琐碎。 屈膝:下跪,借指屈服。 贰臣:指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仍然做官的人。贰,变节、背叛。 得逞:(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 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闭目养神: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初读感知 1. 朗读课文,明确每个段落的内容,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第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