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为了忘却的记念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鲁迅 学习目标 壹 了解文中提到的左联五烈士和写作背景。 叁 理解重要词句,把握文题及典故的内涵。 贰 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肆 理清文本脉络,把握白莽、柔石的形象。 壹 了解作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 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贰 了解背景 背景资料 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同时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01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 02 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03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又写下这篇纪念性文章。 04 叁 作品资料 《南腔北调集》 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数十篇。 当时上海有个无聊的文人,对鲁迅进行人身污蔑和攻击,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却是有些口吃的,至于用语,则只能“南腔北调”了。鲁迅反击说,“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不入调,不入流”是指不去迎合他们说的话,而是坚持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个集名在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作者对敌人的鄙视,表达了不妥协的态度。鲁迅取名“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无聊文人的嘲讽。 ———鲁迅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肆 本课关联 知识点 “左联”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社团为基础,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联盟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 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伍 解释题目 为谁“记念”? 1 为何“记念”? 2 如何“记念”? 3 “为了忘却”? 4 为谁“记念”? 1927年,“4 12”反革命政变由蒋介石与汪精卫共同发起,他们秉持“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极端理念,对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展开了血腥屠杀。自此,中国陷入了白色恐怖的阴霾之中。面对如此严酷的镇压,中国共产党并未屈服,而是通过地下组织等多种方式持续抗争,并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借助舆论力量向民众传播先进思想。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则采取双重手段,一方面操纵反动文人抵制革命文艺运动,另一方面疯狂逮捕、囚禁并秘密处决革命作家。 课文分层 交代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一部分 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二部分 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三部分 叙写五烈士被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