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陋室铭 刘禹锡 了解文体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警诫自己 或者 称 述 功 德 的文字 ,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读来铿锵有 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根据器物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以 颂美追思,叫“墓志铭 ”;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的,时时提醒,以自警自戒,叫 座右铭 刻在名山大川和建筑物上,纪功颂美,以劝勉世人,叫 “ 山川风物铭 99 66 刘 禹 锡 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 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 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 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 晚期著名诗人,有“诗 豪”之称。他的 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 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曾任检察 御史,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 马(今湖南常德)。晚年任太子宾客。 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 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 徽和州刺史。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策知州见他 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 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 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 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新宅 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 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写作背景 知县见他仍然读书阅经、写诗著文,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 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三次搬家,而且越搬越差。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 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 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 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出于故意刁难的初衷,策知州所给的一间小屋,又怎能不简 陋!简直简陋到了极点!然而,即使如此,刘禹锡仍然快乐面 对,从容生活,在贫穷的境遇中,乐于坚守自己的信仰。就像我 们熟悉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是那种典型的“安于贫而乐于道”者(孔子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Tn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 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押韵: ing; 韵脚词: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馨字古韵九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读准节奏 陋室 铭刘禹锡 疏通文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 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舍, 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 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 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 民。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浏览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 它 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疏通文意 (1)动词:到,往。 (2)代词:代指前文所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