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2520

第17课《陋室铭 》课件(共29张ppt)2024-2025部编版七年语文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152610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7课,陋室铭 ,课件,29张,ppt,2024-2025部
  • cover
(课件网) 视频导入 新课导入 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中,有一处居所,它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那是一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但它却因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诵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陋室铭》 刘禹锡 学习目标 1、了解“铭”的特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文体知识 铭,是一种文体。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为题,如鼎、镜、剑、枕、杖、漏刻等,并把它们刻在器物上。根据器物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以颂美追思,叫“墓志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旁边的,时时提醒,以自警自戒,叫“座右铭”;刻在名山大川和建筑物上,纪功颂美,以劝勉世人,叫“山川风物铭”。 铭文的特点: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 背景介绍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字词积累 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调素琴(tiáo) 节奏划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读出 感情 读准 字音 读准 节奏 课文释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为动,出名 不一定 居住 神异 这 只是 原指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课文释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蔓延 使……变绿 映入 使……染上青色 调弄,弹 没有装饰的 浏览 博学的人 平民 课文释义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指世俗的音乐 扰乱 指官府的文书 劳累 说 什么 心境 整体感知 (1)粗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你认为陋室简陋吗?) 何陋之有? 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在这8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德馨 文本探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惟吾德馨 类比 斯是陋室 引出主旨 以比兴手法开篇。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也可因主人品德好而名和灵的性质。 文本探究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上”,“入”,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也将外景引入室内,为下文写室中人、室中事做好了铺垫。 一绿,一青,色彩鲜明,彰显“苔”“草”的色泽,也映衬出陋室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