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信息 课题 比较交换找最值 第一课时,计划授课时间: 月 日 课时学习目标: 1. 了解在一组无序数中找出最大数的基本步骤,并能辨认其中的循环操作。(重点) 2. 分析、描述找出最大数的算法,体验用程序验证算法的一般过程。(难点) 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知识链接 师:展示PPT,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找出最大数或最小数的问题,比如找最高的人、最大的水果、最高气温、最低价格等。大家还能想到哪些与‘最值’有关的事情? 激发思考: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例子。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一堆无序的数中找出最大值,也就是“比较交换找最值”。 (板书课题)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回忆生活中遇到的找最大/最小值的例子。 交流分享:积极发言,分享自己想到的例子(如:考试最高分、班级最矮的同学、最重的书包等)。 明确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学生倾听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信息科技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明确目标: 开门见山,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方向。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展示PPT教师介绍“5个信封找最大数”活动规则。 问题:桌上有5个编号信封,每个信封里有写着一个大于0的数的卡片,如何找出最大数? 规则:每次只能打开一个信封看数,然后放回。 引导思考:提问:“如果你来完成这个任务,你会怎么做?有什么好方法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简单交流。 理解问题:仔细阅读活动问题和规则,明确任务要求和限制条件。 初步思考: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在脑海中模拟过程,或与同桌小声讨论可能的步骤。 体验优势: 感受使用排序功能查找最值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创设具体、可操作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的算法问题形象化。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尝试构建初步的解决方案,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二、合作探究 任务二: 师 提问:展示PPT,思考寻找最大数的方法和步骤,特别是如何记录和比较。 算法讲解:教师详细讲解“A卡”找最大值的步骤: 准备A卡记录最大值。打开第1个信封,记录到A卡依次打开后续信封,与A卡比较,若更大则更新A卡。 最后A卡上的数即为最大值。 算法优化:有哪些操作是在重复执行的? 引导学生发现第3步开始是重复操作。 提出优化方案,优化后算法步骤讲解。 进一步探究:“如果不仅要找最大数,还要知道它在哪个信封,如何改进算法?” 引导学生思考需要额外记录信封编号。展示并引导学生理解、补充流程图。 效率思考:“找5个数的最大值,用A卡写0的方法要比较多少次?如果是5000个数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循环次数(比较次数)等于数据个数。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善找最大数的方法步骤,尝试模拟“A卡法”。 理解算法:跟随老师讲解,理解“A卡法”的具体步骤和逻辑。 分析优化:思考算法中的重复部分,理解优化后的算法(A卡初始为0)及其优势。 归纳操作:总结算法中包含的关键操作:记录、比较、更新、循环。 讨论如何找到最大值所在的信封编号,尝试理解流程图的逻辑,并补充缺失部分。 分析效率:思考并回答循环次数与数据个数的关系。 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实践和讨论中自主构建算法。 清晰讲解基础算法,帮助学生掌握核心逻辑。 引导学生发现重复模式,体会算法优化的思想,理解循环结构的作用。 抽象概括算法中的基本操作。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流程图加深对算法过程的可视化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算法效率,理解循环次数。 三、编程及验证 教师讲解:引入列表,介绍Python中的列表(List)概念 box = [24, 91, 42, 108, 35] 特点:方括号、逗号分隔。 下标:从0开始计数 (box[0], box[1], …)。 获取长度:len(box)函数。 回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