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4938

专题11 《水浒传》知识梳理-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知识梳理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3次 大小:10940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梳理,知识,专题,水浒传,备战,2025年
  • cover
专题11 《水浒传》知识梳理 施耐庵(1296年—1371年),汉族,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又名肇端,字彦端,号子安(一说名耳),别号耐庵。 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文学家。是罗贯中的老师,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辞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35岁时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小说真实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吴用、宋江上山以后,以梁山泊为中心,联合各山头,形成强大统一的组织,取得大规模战争的胜利,挫败官府和朝廷的“进剿”,揭示出农民革命斗争的规律。小说还叙写了起义的失败结局。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要求已经实现。宋江受招安后,朝廷想“尽数剿除”,派去征辽、征方腊,梁山好汉死伤离散,剩下的宋江、卢俊义、吴用这些领袖人物,也被御赐药酒毒死或伤心自杀。一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起义,108位英雄只落得风流云散的悲剧结局。 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书名,如《忠义水浒传》《水浒忠义传》《第五才子书》《江湖豪客传》等。 “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对“水浒”二字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代表“忠义”;代表“替天行道救生民”的反抗精神;代表一定的文化隐喻;代表“水泊梁山”的雅称。 章回体,原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称为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其特点为: 1.每一章回的篇幅长短大部分是差不多的。 2.每回书开头都至少有一首定场诗或者词,现在被称为“回前诗”。 3.每回书正文通常以“话说……”开头,这是讲故事人的习惯或者叫口头禅。 4.每回书结尾总要设计一个悬念,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束。 《水浒传》属于长篇章回体小说,但它的表现手法和文学风格与传统的章回体小说有所不同。例如,它不强调故事的情节发展,而是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同时,它也融入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 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