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6221

七下17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198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下,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 cover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实词与“之”字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莲”的整体形象,领悟物象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君子之德。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手法;感悟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古代的一种文体———铭,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了解另一种文体———说。 2.文体常识 说: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这种文体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爱莲说”即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二、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学创始人、二程(程颢、程颐)的老师。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百姓的赞赏。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军(宋代行政区域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写的。他曾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出朗读节奏,思考:本文与《陋室铭》在句式、节奏、韵律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①节奏划分示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谓/菊,花之……;牡丹,花之……;莲,花之…… ②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 4.小组内自由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班内解决。 5.重点句子检测,疏通全文大意。 6.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①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②一词多义(之)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菊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④文言句式 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 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四、再读课文,赏“莲”之美 1.本文论说的是作者“喜爱莲花的道理”,作者为何喜欢莲呢?浏览全文,勾画出文中高度概括“莲”整体形象的一句话。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 2.细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概括莲的特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明确: ①“出淤泥而不染”: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②“濯清涟而不妖”:不因环境的美好而放纵———不媚俗,坚守道德。 ③“中通外直”:花柄通达笔直———刚直,胸怀坦荡。 ④“不蔓不枝”:不旁逸斜出———独立,行为正直。 ⑤“香远益清”:给周围以有益的影响———美德广布,声名远扬。 ⑥“亭亭净植”:洁净且笔直挺立———洁净挺拔,卓尔不群。 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凛然不可侵犯———端庄严肃,令人景仰。 3.齐读课文,发挥联想和想象,整体理解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