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 贺敬之 延安掠影 了解延安 小结延安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物资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信天游 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句式结构随情随意非常特别。 “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节内押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01 02 了解作者 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贺敬之 写作背景 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和工作。1956年,诗人在阔别多年之后重返延安,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写出了这首诗。 搂定 羊羔 糜子 满窑 油馍 气喘 白羊肚 脑畔 眼眶 登时 柳林铺 dǔ méi lǒu chuǎn pàn kuànɡ ɡāo mó yáo dēnɡ pù 生字词注音 -- 听读课文 小结全诗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第一章:回延安 写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动作描写 夸张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夙愿已偿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欢迎场面的热烈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拟 人 夸张 直抒胸臆 动作描写 见到亲人的激动 第二章:忆延安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情景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比兴手法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养育之恩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党的培育之恩 第三章:话延安 与延安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选择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语言描写 典型场面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语言描写 典型人物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比喻、夸张 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热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第四章:看延安 描述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夸张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比喻 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承上两句,从镜中看延安,一览无遗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