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6537

8《人之初》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1065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之初,教学设计
  • cover
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之初》一课是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册教材中识字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精选了《三字经》中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在格式上,短小精悍,以三字为一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三字经》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这样一部源远流长的蒙学经典,恰好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典范,使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提高自身“以文化为价值的语文审美与积淀”。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热爱中国传统文学,诵读《三字经》。 语言运用:认读“相近、相反、学习、练习”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感受课文的节奏与韵律,熟读成诵。 思维能力: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审美创造:初步懂得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明白要不断进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本课“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近、习”等6个生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认读“相近、相反、学习、练习”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大致读懂《三字经》两个片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谈话导入,了解内容 1.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一上学,我们就开始学习很多有意思的课程。我们都上了哪些课啊? 预设: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 2.那你们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们上学时都学习些什么吗? 3.古代的小朋友到了上学的年龄后会学习这些内容(ppt出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读读古代小朋友们学习的《三字经》。 4.看了题目《三字经》你猜猜,为什么叫“三字经”呢? 嘿,同学们真厉害!猜得特别对!《三字经》就和它的名字一样,都是三个字三个字一句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识字第8课《人之初》,课文的内容就出自《三字经》。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从学生平时学习的课程切入,引申到古代小孩子学习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对题目的猜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了解了三字经的格式特点。 环节二: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1.老师范读。 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自读课文。 请学生借助拼音,像老师一样自己读一读课文吧! 3.复习“不”的变调规则。 指名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出示所有带“不”的句子)。 看看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都是“不”声调却不同呢?大家还记得“不”的变调规则吗? “不”的变调规则:“不”字很有趣,声调会变化。遇到四声在后面,“不”字四声变二声。一二三声在后面,“不”字还读四声“不”。 4.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之、初、相、近、习、远、教、道、专、幼、玉、知、义”等生字。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它们吗? 5.学习生字“近、习、远”。 (1)出示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学习生字“近”和“远”。 在这句话里藏着一组反义词呢,你找到它们了吗?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这两个字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 出示“远、近”的字理。 “近”是半包围结构,走之旁,表示和脚、行走有关。“斤”古代是斧子,用在这个字中表示声音。 下边学习:“远”字,远字和近字都是表示什么的呢?(教师可随机举例或在黑板上画表示距离的示意图,还可根据学情,让学生体会远近是相对的。) 它们的意思是什么关系呢? 哪个同学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远”这个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关系? 说到这里,你想到了哪个词语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