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6594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4次 大小:535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
  • cover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一、选择题 1.竺可桢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中国近代 和 的奠基者。( ) A.气象学、地质学 B.地理学、气象学 C.物理学、地理学 D.天文学、气象学 2.《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 ) A.记叙文 B.说明文 C.议论文 D.散文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 ; ”。 B.、 ; 。” C., 。 。” D., 。 ”。 4.下面一段文字出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请你将语序混乱的句子重新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④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A.②③⑤④⑥① B.③②⑤⑥④① C.③②④⑤⑥① D.②③⑤⑥①④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文章。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D.2023赛季,辽篮之所以再创佳绩,是因为其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所成就的。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候鸟去来,草木荣枯,四季在不经意间更替。 B.小杰出了一张专辑后就在歌坛上销声匿迹了。 C.春天一到,公园里花香鸟语,充满了生机。 D.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材料一: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有删改) 材料二: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百花深秋凋谢,蜡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文献记载,我国特有的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节(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作“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 (选自《漫话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