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8997

1.3《庖丁解牛》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229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庖丁解牛,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庖丁解牛》 【学习目标】 1. 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初步了解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并结合实际思考其启示和现实意义。 2. 对比分析孔子、孟子和庄子在三篇文章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理想和处世理念。 3. 初步了解理解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特征和处世理念,领会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课时】 1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 1.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和代表作; 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音,了解此则寓言的大概内容。 3. 思考儒家和道家各自的思想特征和处世理念,以及现实意义。 4.请同学们结合孔子、孟子、庄子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参加学生会举办的以“传承中华文明 共筑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座谈会。 【导入】 当我们的目光沿着历史之河上溯,我们发现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根和文明之光有一个闪耀不息的源头,它就在先秦诸子那儿,他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风采。其中儒道两家对后世影响极大。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今天借由《庖丁解牛》老师将带领大家从“细品:赏解牛之妙”“精思:感庄周之智”“深味:获思辨之益”这三个方面,走进庄子奇妙的寓言世界。并于本单元前两篇作品的对比研读中体悟先贤思想,认识其文化价值。 【学习任务】 古往今来,智者都在追求对社会、人生根本问题的解答。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请同学们结合孔子、孟子、庄子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参加学生会举办的以“传承中华文明 共筑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座谈会。 【活动一】 细品:赏解牛之妙 同学们,读懂文章是深入领悟的基础。请大家先结合课下注释,通读全文,领会文意,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文中如何描写庖丁解牛的过程 与我们想象中的血腥恶臭场面相比,这次的“解牛”带给观者怎样的感受 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我看到庖丁手、肩、足、膝和谐并用,相互配合,动作流畅,一切都是那么潇洒协调。“砉然向然”“騞然”,解牛时骨肉分离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致,富有节奏感。从动作和声音两方面总结为“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如此不登大雅、残酷血腥之事,经过庖丁的演绎,成为了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现场的重量级观众,文惠君作何反应?庖丁又是如何应答的?针对庖丁所说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庖丁为何要区别“道”和“技”呢 “道”和“技”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什么是“道” 呢 其中的端倪,请大家从这段文字入手: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庖丁讲述自己在解牛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1)刚开始解牛时所看到的是整头牛,庖丁完全处于解牛的初级阶段,只是用普通的技术去应对。(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就是说,庖丁解牛的技术中已经蕴含了道的成分,此时的他了解了牛的生理构造,把牛看成是一个可以拆解的东西,达到了目无全牛,技中有道(3)而今的庖丁无需眼看,只用精神和牛接触,此时的解牛成为了一种舞蹈乐曲。令人享受,已然达到了解牛之道。 庖丁的成长源于他对道的追求。 那么什么是道呢? “因乎天理,因其固然”。就是顺应自然,掌握规律,按照牛本身的自然构造去解牛,从而由技入道,解牛也就进入了精妙入神的境界。 庖丁对道的理解和运用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