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了解作者与背景。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特殊语法现象。 3、分析课文内容与结构,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 学习目标: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民歌 导入 大器晚成传美名, 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 不负老泉劳半生! -———-《古人百咏.咏苏洵》 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认为这些文章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著有《嘉祐集》。 作者简介 苏洵 (1009-1066) 节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六国论》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篇史论文。 题解 六国论 省略式短语: “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六国论 战国七雄,“六雄”何以为秦一一击破?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苏辙《六国论》 且看苏洵会如何抽丝剥茧, 为我们层层剖析这个问题?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通“曝”) 无厌 yàn (通“餍”) 草芥jiè 下咽 yàn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通“倘”)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无(通“毋”)使为wèi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熟 读 课 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研读———第一段 兵:武器 利:锋利 善:好 弊:弊端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或:不定代词,有人 互:交互 率:全都,一概 以:因为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形—动,保持完整 提出中心论点以及分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品析第一段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为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中心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研读———第二段 以:用、凭 则:就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 所得:(因受六国贿赂)得到的土地 其实:前者的实际数量。 所亡:(因贿赂秦国)丢失的土地 所大欲:最想要得到的 所大患:最担心的 固:本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研读———第二段 思:回想 厥:代词,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古今异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