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物态变化(第6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科学思维:用粒子模型解释升华和凝华的发生,会解释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1.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用它发出的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这是由于黑色碳粉发生了( ) A.熔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 ①初春:冰雪消融 ②盛夏:洒水降温 ③深秋:浓雾弥漫 ④严冬:寒霜遍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图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属于凝华的是( ) A.露珠的形成 B.“雾凇”的形成 C.樟脑丸逐渐变小 D.河水结冰 4.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5.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早在公元1世纪王允在《论衡》提出:“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是水汽化形成的 B.露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C.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D.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6.《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天街小雨润,草色遥看新—雨是汽化形成的 7.如图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碘的熔点约为114℃。打开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时,碘颗粒汽化 B.冷却时,碘蒸气凝固 C.加热时,碘颗粒升华 D.冷却时,碘蒸气液化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9.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10.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汽化现象 B.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C.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D.烧坏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凝固现象 11.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B.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 C.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吸收热量 D.冰晶下落变成水,吸收热量 12.物态变化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关于这些现象以及发生这些现象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