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2 物态变化(第5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液化的概念,知道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科学思维:分析热管、电冰箱的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过程。 探究实践: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液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学科学的乐趣。 1.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是水蒸气 B.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 C.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铁块化成铁水 B.盘子里的水晾干了 C.河水表面结冰 D.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上出现水雾 3.下列关于液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化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能发生 B.所有气体在温度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C.气体液化时要吸热 D.105℃的水蒸气无论如何也无法液化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压缩体积才可以使气体液化 B.开水壶口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把装有酒精的瓶盖拧紧是为了加快酒精蒸发 D.电冰箱工作时,制冷物质在冷冻室要液化,在冷凝器要汽化 5.夏天吃雪糕时,雪糕周围会冒“冷气”;冬天泡方便面时,碗里会冒“热气”。以下对“冷气”和“热气”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冷气”“热气”都是水蒸气 B.“冷气”“热气”都是小水珠 C.“冷气”是液化形成,“热气”是汽化形成 D.“冷气”是汽化形成,“热气”是液化形成 6.冬天,牙科医生常常将用来观察病人口腔病情的小镜子在火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的嘴里,这主要是为了( ) A.消毒,防止将病菌带入口中 B.提高镜子温度,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在小镜子上液化,以便观察 C.避免不小心冰了病人的嘴 D.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7.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8.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 ) A.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 B.空气中的氮气液化后形成的液态氮 C.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9.如图所示,抽动活塞,使注射器吸入少量乙醚;堵住注射器的管口,继续向后抽动活塞,可以见到液态的乙醚消失不见;反方向推动活塞,压缩管内气体,可以观察到管内再次出现液态的乙醚。这个实验说明( ) A.压缩气体的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B.压缩气体的体积可以使气体熔化 C.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D.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熔化 10.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片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 A.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B.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C.a块玻璃外侧、b块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D.a块玻璃内侧、b块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11.气体打火机使用的燃料,稍加压即可液化,减压(打开阀门)容易汽化,通明火即燃烧,你认为符合这种条件的燃料是( ) 选项 A B C D 化学名称 酒精 水银 丁烷 水 沸点/℃ 78 357 ﹣0.5 100 熔点/℃ ﹣117 ﹣39 ﹣138.4 0 12.如图所示为家用冰箱的工作原理图,环戊烷作为绿色冰箱的制冷剂,比较容易汽化和液化,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