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明清的经济———农业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输入原因:新航路开辟 作物类型:高产粮食作物 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九年七月 一、明清的经济———手工业 “私人雇佣关系就是私人雇佣关系,它不一定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一个条件。如果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被雇佣的劳动者提供的剩余产品有限,当然会妨碍这种转化。转化的另一个条件是体制原因。只有在适当的体制之下,私人雇佣关系才有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可能。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资本主义萌芽” ? “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 一、明清的经济———商业 长途贸易 大额贸易 工商业市: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四大名镇指的是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代为北方地区水陆交通和商贸重地、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水陆交通枢纽,明清商贾繁荣,有"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之美誉、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明清称为天下四大镇。 商业 观察右图,四大名镇的位置有何特点? 思考点 沿江、沿河分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或靠近工商业发达地区,具备商业优势 商业 材料一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材料二 但也恰在此时,世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洲银矿的意外发掘解决了当时中国的货币饥渴问题。 汤金旭、张光:《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近代中国衰落的货币制度成因》 思考:为什么在明清两朝出现白银货币化现象? (1)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 (2)新航路的开辟,美洲银矿发掘…… 明清的经济———局限 《醒世恒言》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明代苏州盛泽镇有一户人家,当地人称为施复夫妇,施复夫妇在短短几年添置了几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施复夫妇意再添置织机两百台。然官府不允,屡次扩资,均被压制,后又听说出海远洋贸易利润巨大,意欲出海谋利,官府闻讯,竟将其下狱,后经家人救得以出狱,倾其所有,购置田亩,得以安度余生。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chán)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清·钱泳《履园丛话》 (雍正)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大清会典事例》 (地主和商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清《履园丛话·产业》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白银没有转化为资本 农耕文明集聚(累积)起来的社会财富,与工业文明创造的社会财富,二者累积的速度与规模,相较而言,无论在总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相提并论。 ——— 李学功《被改变的思考》 1.陆王心学 陆九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