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生物圈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说出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类型; 2.理解生物圈是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 【教学难点】 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结合我们生活的星球,引发学生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思考,为后续提出保护生物圈的观念做铺垫。 【提出问题】我们把这个孕育了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称为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共同家园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环节二 新知探究: 生态系统的类型 【活动】帮生物找家 小组合作,帮斑马、鲤鱼、金丝猴、海豚找一找适合它们生活的家园。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适应生物适合的环境。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帮助学生形成“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与非生物环境一起,构成了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概念。 【调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学生课前分小组进行调查,课上进行汇报。 锻炼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了解代表性动植物如何与非生物环境相适应,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 【活动】生态系统分类 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将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并说出原因。 学生进行分类并说出原因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分析材料的能力。 【讲解】根据非生物环境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有大有小,根据水域环境的具体特征,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培养学生阅读书本,自行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进一步对不同的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区分。 【提出问题】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从非生物环境、代表性生物等角度进行对比。 【讲解】陆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根据陆地环境的具体特征,可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 学生阅读书本,从非生物环境、代表性动、植物、分类等角度进行区分。 【小结】生态系统的类型。 用框架图总结生态系统的类型。 环节三 新知探究: 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提出问题】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了解到目前人类还不具备自行构建生物圈的能力,认同生物圈是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出示图片】生物圈及生物圈的组成 阅读书本,结合图片,回答生物圈的概念及组成。 【讲解】生物圈是地球上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主要是土壤层)、水圈,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圈。 【阅读材料】生物圈Ⅱ号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析与讨论】 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离“生物圈Ⅱ号”? 2.“生物圈Ⅱ号”为什么会失败?给了你怎样的启迪 【出示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过度砍伐树木、随意丢弃垃圾。 【讲解】生物圈是一个生命的“大家庭”,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为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讨论】我们怎么保护生物圈?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保护生物圈的方法。 环节四 课堂小结 【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并构建框架。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五 随堂练习: 【讲解】三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