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8章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生态安全 第2节 生态安全 生物苏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2.通过调查本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升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3.通过分析我国保障生态安全的实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生命观念、态度责任) 新课导入 世界地球日:卫星视角下,这些地方变美了!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影响吗?什么是生态安全?哪些措施可以保障生态安全? 环境 问题 …… 大气 污染 土壤 污染 噪声 污染 水污染 温室 效应 乱砍 滥伐 人类的破坏性活动 1.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 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面积减少 草地退化 草地沙漠化 草地盐碱化 人类的破坏性活动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美国西部大开发初期 大量人口涌入 过度放牧 1.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 人类的破坏性活动 讨论:我们能修复和改善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吗? 目标: 理解通过多种措施可以修复和改善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 素材: 1.潘安湖旧貌换新颜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煤炭资源丰富,长期依资源而兴。但是,持续百余年的煤炭开采,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留下了多处塌陷地,其中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就是潘安湖采煤塌陷地。从 2010 年开始,贾汪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对塌陷地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潘安湖采煤塌陷地已经建成了景色优美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 潘安湖旧貌 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 1.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 素材: 2.塞罕坝巨变 河北省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云集,后来由于过度围垦、滥伐林木,变成了荒山沙地。从 1962 年开始,几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终于在塞罕坝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把荒山沙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海,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绿色长城”。 塞罕坝的荒山沙地 塞罕坝的绿色林海 1.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 学习与讨论: 1.分小组研读素材,分析上述两个案例中环境被破坏的具体原因。 2.联系自己身边环境被破坏和修复的实例,讨论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的原因。 1.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 两个案例中环境被破坏的具体原因都与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包括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不当。潘安湖案例中,煤炭开采活动直接导致了土地塌陷和生态破坏;而塞罕坝案例中,过度围垦和滥伐林木导致了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和环境退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升;应用现代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恢复、土壤改良等,加速生态环境的恢复;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等。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都保持着正常的功能与结构。 2.我国重视保障生态安全 什么是生态安全? 2.我国重视保障生态安全 当国家所处的生态环境能够 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生态就是安全的;一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阅读课本P43图8-4 ,了解我国保障生态系统的重大措施。 2.我国重视保障生态安全 我国保障生态安全的重大措施 A 长江禁渔使长江流域 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B 三北防护林 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C 退耕还林还草 扭转了生态恶化的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