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的语言》实践性作业单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1. 选择家附近的一棵柳树,连续观察两周,记录其发芽、长叶的过程,同时记录每天的气温、光照时长等气象信息,思考植物生长与气象的关联。 2. 向长辈请教,收集至少三条本地关于物候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并尝试分析农谚中包含的物候知识和生产生活经验。 3. 查阅网络、书籍等资料,了解作者竺可桢的生平事迹、科研成就,整理成一份300字左右的资料简介。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1.生活的内容:分组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物候观察,记录不同植物的花期、果期等生长阶段,对比不同植物物候现象的差异。 2.实践的方式:采用实地观察、拍照记录、小组讨论的方式,利用课间及课余时间,定期到校园观察点进行观察,同时借助植物识别APP辅助判断植物种类。 3.素养的目标:通过观察与分析,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在小组讨论中提升合作交流能力;依据观察结果进行推理,锻炼逻辑思维,加深对物候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理解。 三、五步探究解题 (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情境导入:学校要举办“自然科普周”活动,需要同学们制作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主题的科普展板,向全校师生展示物候知识,让大家学会通过自然现象了解气候变化和农事规律。 学习任务:1. 全面梳理《大自然的语言》中介绍的物候知识,确保准确无误。 2. 结合课堂和课后观察记录,选取有代表性的物候现象,配上生动文字说明。 3. 设计并制作富有创意、内容丰富的科普展板。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将学生分成三组: 1. 资料整理组:将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要点分类整理,如物候定义、影响因素等;收集整理观察记录中的典型物候案例及相关数据。 2. 设计排版组:进行展板布局设计,构思色彩搭配和图文排版风格;收集相关的科普图片、图标素材。 3. 文字编辑组:根据整理的资料撰写简洁易懂、生动有趣的展板文字说明;对文字内容进行校对审核。 (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学习准备:准备好观察工具(笔记本、笔、相机等)、资料收集工具(电脑、书籍等)、制作展板材料(卡纸、彩笔、胶水等)。 2.学习分工:明确各小组人员职责,资料整理组保证资料准确全面,设计排版组注重美观创新,文字编辑组确保文字质量。 3.学习步骤: 第一阶段:资料整理组用1 - 2天完成资料收集整理;设计排版组同步进行初步设计构思。 第二阶段:文字编辑组依据资料撰写文字,用时1 - 2天;设计排版组完善设计并开始制作小样。 第三阶段:全组协作整合内容,完成展板制作,用时1 - 2天。 4.注意事项:资料收集要准确且有针对性;设计排版要符合主题,突出重点;文字表述要通俗易懂,避免生涩术语;制作过程注意工具使用安全。 (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1.资料整理组及时与其他两组沟通,根据展板整体风格和文字需求调整资料。 2.设计排版组定期展示设计进度,收集组内意见进行优化,同时准备制作材料。 3.文字编辑组完成初稿后,与资料整理组核对内容准确性,送设计排版组确定字数篇幅和排版方式。 4.制作过程中,全组成员共同参与,遇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如色彩不协调、内容有冲突等。 5.完成展板制作后,进行小组内部检查,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最后的完善。 (五) 抓住学习行动, 评价学习成果 选取小组在观察、资料整理、展板制作过程中的多张照片,小组代表结合照片汇报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最终成果亮点等。师生从内容科学性、设计美观性、小组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打分。 2. 其他小组分享在制作展板过程中的不同思路、独特案例,对比分析各小组展板的优缺点。最后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展板作品,总结本次实践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收获。 四、课堂巩固拓展 1.开展“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