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教材知识清单 古诗词曲鉴赏要点 1.观沧海(东汉末·曹操) 七年级上册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炼字:“观”字统领全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手法: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炼字:“涌”字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手法: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一静一动,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手法:虚景描写,借助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手法:寓情于景,“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点明时令是在暮春,借这两个意象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心境。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手法:拟人,将明月人格化,融情于景,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同情和关切。 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挚友的同情和关切。 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炼字:“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宏阔大的感觉;“悬”字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 手法:对偶。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两岸阔”“一帆悬”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哲理: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手法:用典、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冬末春初,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看到的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手法:前三句用白描手法,九种事物,三个镜头,描绘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深秋晚景图。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情感:“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悲秋思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闷之情。 主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5.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炼字:“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不仅描绘了月映清江的美景,还暗指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理解:连用“清溪”“三峡”“渝州”三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主旨:本诗把空间和时间统一起来,表现了诗人江行时的憧憬、喜悦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6.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理解:“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寄寓着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怀。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炼字:“落花”二字既含有个人身世之悲,也含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主旨: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表达出时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