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2824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阅读与鉴赏课件(共178张PPT)+学案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4073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阅读,鉴赏
     阅读与鉴赏 专题一 古诗阅读 1.(2024·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赏读《寻南溪常道士》,完成诗歌后面的问题。(6分)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①。白云依静渚②,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 ①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②渚:水中的小洲。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山路静谧,路上莓苔遍布,可见常道士隐居之处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 B.颈联诗人并没写出雨后松林的具体颜色,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尾联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迹,诗人陶醉于美景物我两忘。 D.从全诗看,诗人寻找常道士未能如愿,只得借欣赏美景慰藉失落惆怅的心情。 D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D项,有误,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2)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请结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谈谈你的理解。(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颔联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白云絮絮,缭绕小渚。近看则“芳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此为“望自然”。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作者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此为“望自我”。 [答案]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给人幽静的印象,这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闲门独闭”,作者的心境也由此而“闲”,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悄然融入作者自在平静的心绪,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所以说作者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 2.(2024·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诗歌赏析。(6分) 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①,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②歌还。 【注】 ①解佩:神话故事。郑交甫游万山,巧遇神女,心生爱慕,并向神女索取佩戴饰物,神女解佩赠之,一霎时,神女和佩物均不见,交甫怅然久之。②棹:船桨。 (1)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垂钓坐磐石”一个“坐”字显安闲。潭水清澈又与闲适的心情相契合,第一联写出了诗人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 B.“鱼行潭树下”看似不可解,实则妙趣横生。细细玩味,就会发现此句直接描写出了树的倒影在潭水中的荡漾美。 C.第三联化用典故,运用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神秘的迷人风采,也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D.全诗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化入闲淡之中,有垂钓之乐、赏景之乐、悠然神往之乐,还有月下放歌之乐。 B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B项,有误,“直接描写出了树的倒影在潭水中的荡漾美”表述不正确。所谓“鱼行潭树下”意思是: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的荡漾,而是通过鱼儿在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