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3254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212711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短文,两篇,爱莲,课件,3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爱 莲 说 周敦颐 壹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自然之莲———诗中有画的意象世界 情致之莲 ——— 托物寄情的文化密码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浓墨重彩勾勒出莲花在夏日里的蓬勃生命力,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与热烈,是为自然之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这次用细腻笔触捕捉到莲花初绽的灵动,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偶遇小荷的惊喜,莲花在这里成了传递生活情趣的载体,是为情致之莲。 新课导入 品格之莲 ——— 周敦颐的独特视角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另辟蹊径。他在文中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当其他文人还在描写莲花的外在姿态时,周敦颐却凝视莲花的生长环境 ——— 淤泥中扎根,清涟里洗涤,从中提炼出 "不染"" 不妖 " 的品格特质,把莲花从自然之花升华为精神象征。 为什么同样写莲,周敦颐能写出不一样的境界?他眼中的莲花究竟藏着怎样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这篇以 "说" 为名的托物言志佳作,看看千年前的文人如何借一朵莲花,照亮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 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认识作者 周敦颐 (1017—1073) 字茂叔 文学家 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北宋官员 谥号元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 ,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写作背景 《 赣州府志 》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议论文体,通常用于阐述作者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见解、感悟,既可议论,也可叙事、抒情,兼具逻辑性与文学性。 其特点是篇幅短小、结构灵活,常通过托物言志、借物喻理的方式表达观点,如韩愈《师说》、柳宗元《捕蛇者说》等均属此类。 文体知识 贰 课文探究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朗读节奏划分: 课文赏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理解文意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品种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代开始,大多数都非常喜欢牡丹。 的 多 只 从 唐 喜爱 非常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理解文意 我 污染 洗涤 亲近而不庄重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波 过分艳丽 指莲的柄中间贯通 指莲的柄外部笔直 更加 耸立的样子 我喜爱荷花,因为它生于淤泥中,却没有被淤泥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