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3.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 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 艺术特色。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写作背景 检查预习 篁竹 卷石底 为坻 为屿 为嵁 参差披拂 佁然 俶尔 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huáng quán chí kān cēn cī y chù xī qi o chuàng yǔ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柳宗元简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习第一自然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 之。 自,由 名词作状语, 向西 走 竹林 使……发出声音 意动用法,以……为乐 对……感到快乐 代词,指代前面的情况。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伐竹 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 清冽。 砍伐 开辟 向下 格外,特别 清凉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全石 以 为底,近 岸,卷石底以出, 为 坻,为屿,为嵁,为 岩。 把 当作 整块石头 靠近 弯曲 相当于“而”, 表修饰 成为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悬崖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翠绿的藤蔓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第一自然段段意: 发现小石潭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发 现 小 石 潭 移步换景 隔 闻 伐 取 见 定点特点 水 清 石 怪 树 青 景中情 幽 闻声 见形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