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丁肇中 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 关于落体运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仅仅凭借直觉和观感,曾经作出过这样的结论: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关于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做了大量的实验,他站在斜塔上面让不同材料构成 实验精神 的物体从塔顶上落下来,并测定下落时间有多少差别。结果发现,各种物体都是同时落地,而不分先后。也就是说,下落运动与物体的具体特征并无关系。无论木制球或铁制球,如果同时从塔上开始下落,它们将同时到达地面。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 拓展探究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难点) 3.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素养) 学习目标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背景资料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知识备查 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 预习检查 瞭望(liào wàng) 缅怀(miǎn) 探察(tàn chá) 探讨(tàn tǎo) 检讨(jiǎn tǎo) 彷徨(páng huán) 激变(jī biàn) 肇(zhào)事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袖手旁观(xiù shǒu páng guān)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 ( )埋没 ( ) 应付 没 应 ( )没有 ( ) 应该 mò méi yìng yīng 预习检查 濡( ) 懦( ) 彷( ) 仿( ) 儒( ) 孺( ) 鸿儒 相濡以沫 懦弱 孺子 rú rú nuò rú 仿佛 彷徨 páng fǎng 预习检查 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瞭望 缅怀 彷徨 修身 清谈 预习检查 即心要端正。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格物致知 不知所措 预习检查 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 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引论) (第1段) 分析问题(本论) (第2—12段) 解决问题(结论) (第13段)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 精读细研 读课文,回答: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