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下册16.2《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总分式”论证结构,分析对比、假设等论证方法,体会借古讽今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感受严谨的论证结构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苏洵及 “论” 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论点和论证方法,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学习论证结构,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文章现实意义,理解作者对北宋朝廷政策的批判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培养以史为鉴、关注现实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合作探究式、讲授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前我们学习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杜牧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六国不爱其人”,但是苏洵在《六国论》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苏洵是怎么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 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他精于古文写作,尤其擅长政论,其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 “三苏”,均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文章常常针砭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主张 “言必中当世之过” 。 生平经历 早年不勤学业:苏洵年少时不喜欢读书,喜好游山玩水,在 27 岁时才开始发愤学习。 屡试不中:此后的十余年时间,他经常往返于蜀中与京城之间参加科举考试,但皆以落第而归。 教育二子:苏洵绝意于功名后,除了在家写文章,就是教育苏轼、苏辙兄弟,将自己未竟之功名,寄托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 名动京城:嘉祐初年,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拜见了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赞赏他的文章,认为可以媲美刘向、贾谊的作品,于是向朝廷推荐了苏洵,使得他的名声大噪。 入仕任职:嘉祐五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次年,担任霸州文安县的主簿,参与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 病逝他乡:治平三年,《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但苏洵所著的《易传》尚未完成便病重,同年四月二十五日,苏洵病逝于京师。 【知识补充】 散文特色: 苏洵擅长散文,尤其善于政论,文笔流畅雄健。他摆脱了科举应试的功利心,提倡文章要 “得乎吾心” 而作,主张写 “胸中之言”,因此达到了难得的 “自然成文” 的效果。其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犀利,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语气,改变文章节奏,使人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其文章选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结构完善,常见于平凡无奇之中显曲折之妙,还极具创新精神,主张立意出奇。 2.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北宋的前途深感忧虑。他敏锐地察觉到赂敌求和政策的弊端,认为这与六国赂秦而亡的历史教训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