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语文 2025.04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准考证号 要填涂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策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策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小题 “人物弧线”或曰“人物弧光”,译自英文Character Ar心,在罗伯特·麦基看来,“是人 物的路线,是人物本身性格的发展轨迹或是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从出发点到目的地, 人的发展和变化将形成一条轨迹”。以成长励志、救赎重生、畸变黑化等为主题的影视作品, 既需要展现人物个性,也需要勾勒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远,因此人物孤线表现的顺畅 完美与否,就决定着人物形象立得住或崩塌,决定着影视叙事的成败。 “人物孤线”的理念滥觞于文艺复兴时期,成长于启蒙文学时期,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文学中日渐成熟,在20世纪被电影人所吸纳,由罗伯特·麦基予以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 实践和影视批评中,对塑造富有艺术魅力的丰盈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在西方文学史上,人物塑造经历了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的蜕变。在古希腊时期,《荷马 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英雄形象,其性格往往是刻板定型的。而在悲剧作家埃斯库 罗斯、素福克勒斯和歌里庇得斯等作品中,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和美狄亚等都是性格鲜明但 一成不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如在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 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由一个单纯而充满理想的人文主义者,到父亲被杀后 由于局势不明,犹豫多疑延宕,及至通过“戏中戏”证实了叔父确是杀父仇人,误杀恋人奥菲 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及至恋人自杀,被迫与其兄决斗,中毒临死时杀死仇敌克劳狄斯。哈姆 雷特的复仇心路变化,仿佛是一道令人信服的弧线。 在此基础上,18世纪德国启紫主义戏剧理论家莱辛,也认识到了戏剧创作中人物性格流 动的意义,《浮士德》等典作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人物形象单一的局面,塑造了丰满立体、性 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 至近代,美国戏剧理论家B·贝克受综合前人理论,在《戏剧动力》中提出了类似于“人 物弧线”理论的“动态人物”理论,及至德国“成长小说”以及福斯特“圆形人物”理论的出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