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王 安 石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 景;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基础上作 批判性思考,探寻思辨之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 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作者对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 理想的不懈追求,开从中受到教育。 解题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 这个官职, 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 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 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 理解。 解 题 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 “报……书” 复信 《报任安书》(司马迁) 文 体 知 识 “与……书” 《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对象 高官 回信 “上……书”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 谁回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 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 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 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 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 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 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 (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 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回复谁?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 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 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 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 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 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 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 (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 “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 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为什么要回复? 王安石变法 “政敌”与“诤友” 王安石大权在握, 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 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 司马光为“国之栋梁”, 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 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司马光担任宰相。皇 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 评价时,司马光说:“王 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 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 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壹· 知人论 世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 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 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 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 , 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 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 《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作者简介 人生经历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 少年时期 2 1 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 4 8 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 6 5 岁 知识补充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