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1200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574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福建省,月月,答案,试题,语文,厦门市
  • cover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小题(本大题共3小题)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也不爽(心情舒畅) 何乃太区区(情意深挚) 以手抚膺坐长叹(徒然) B.府吏见丁宁(被) 虽与府吏要(求取) 宁溘死以流亡兮(突然) C.始适还家门(出嫁) 咥其笑矣(讥笑) 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 D.多谢后世人(感谢) 便言多令才(美好) 西当太白有鸟道(阻挡) 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全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①五里一徘徊 ②便可白公姥 ③昼夜勤作息 ④便作旦夕间 ⑤逼迫兼弟兄 ⑥我有亲父兄 ⑦否泰如天地 ⑧贵贱情何薄 A.②③⑤⑥ B.①③⑥⑦ C.②④⑤⑧ D.①④⑦⑧ 3.下列选项中,全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犹可说也 终老不复取 皇览揆余初度兮 B.隰则有泮 摧藏马悲哀 偭规矩而改错 C.不思其反 箱帘六七十 扈江离与辟芷兮 D.士贰其行 何意致不厚 伏清白以死直兮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起来。 B.《孔雀东南飞》是一首现实主义乐府诗,也是长篇叙事诗。全诗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细腻而平实流畅,多运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C.《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诗歌运用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将蜀道之难描绘到极致,体现了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D.《扬州慢》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其中“黍离之悲”,指自己无法得到朝廷重用、心怀忧伤之悲。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国风摄影”都已成为被追捧的对象。但从深层观之,“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显现出的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复兴,因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 “新中式”的走红,也被网友们戏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所谓“血脉觉醒”乃是一种“文化自觉”,其背后凸显出来的乃是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当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费“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时候,他内心所荡漾的自豪感与享受度,大概就是对“血脉觉醒”的最佳展现。但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还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自立”。只有当我们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 实际上,历史上的复古大都包含创新。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为了复古希腊罗马的“古”,但创作出来的是文艺复兴的“新”,唐宋的“古文运动”也是如此,所开启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风。“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其实更是创新,它所实现的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而是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抄袭成风、缺乏新意、东拼西凑的现象必然会出现,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可以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开源节流”———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无需进行过于激越的文化批判。 如今,中国文化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