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1947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0次 大小:49781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黑龙江省,语文,答案,PDF,试题,哈尔滨市
    哈三中2024一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4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树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准则。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著名论断,强调人与自 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 慷慨的: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 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遵到自然界的“报复”。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同样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 态问题的重要启示。《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给予“生生” 和“共生”极高的价值期许。“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强 调要遵循“天时”来进行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律、适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中国古代思 想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 明联系起来:“顺时”“以时”“不违时”,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 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 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 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达成“人 类与自然的和解”,如何历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 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科学 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 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 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 (袁秀《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删改) 高一语文第1页共12页 树料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 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中国“人与自 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 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按上帝意志运行。 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都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人认识、 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发现和学握自然 规律,但其弊端在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立起来。 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人”并 非“天”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的“天 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说得更明白,“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即人处自然之中,人类固是同胞,万物亦为同类。 在实践论方面,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了解和认识“天”以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 用和改造,而是“于自然无所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