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思考陶渊明的选择,理解他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2.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体会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的风格。 3.拓展阅读陶渊明的《兰亭集序》比较阅读,探讨两位作者的生死观。 【重点难点】 1.理解他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2.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体会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的风格。【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他虽然箪瓢屡空,环堵萧然,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世人称道;他种豆南山之下,虽草盛豆苗稀,却依然自得,沉醉于自己的桃花源世界;他虽然仅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却依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理想主义者。当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 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东坡题跋》卷一引)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归有光,敬佩之情,无以复加。而《归去来兮辞》确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分辞》《桃花源诗》等。 (二)家世背景 曾祖父或为陶侃(kǎn),东晋开国元勋,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去世很早。 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 (长史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 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 (三)陶渊明的一生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29岁以前,居家读书。 29岁至41岁: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第一次: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行解职归家。 第二次(36岁):为荆州刺史桓玄幕僚。 【桓玄是个有野心的军阀,陶渊明有所察觉,为避免卷入政治风波,又恰逢母亲去世,于是归隐。后来桓玄叛乱,刘裕平定。】 第三次(40岁):先后做过镇州参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担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应束带见之”“不为五斗米折腰”)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文学常识 辞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他有如下特点:①句式散化,一般押韵。②两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