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大学之道》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本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以“百家争鸣”为人文主题,共安排了三课,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三课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的洞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先秦诸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在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也比较集中地学习了三篇先秦诸子文章,但其选文主要考虑的是单元主题,先秦诸子地位不突出。因此,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专门安排研读先秦诸子,使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有一定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学习传统文化,训练和提升理性思辨素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此外,这几篇课文的言说方式各有千秋,个性鲜明,通过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写素养和写作能力。 学习目标 1.梳理“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2.能够利用“三纲”“八目”准确深刻地解读校训,认识“大学之道”的现实指导意义。 学习重点 梳理“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并理解内容。 学习难点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示“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并说明理由。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乌兰浩特市第十五中学校训 明德厚学 笃行致远学习情境: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精髓和内核。我校“明德厚学 笃行致远”的校训,内涵丰富,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也深深砥砺着十五中学子的人格品行。请你利用《大学之道》中的思想对我校校训进行内涵解读。 明确学习任务。 环节一自主学习与展示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检查预习任务:1.解读题目“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2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里的“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学习活动一:知道“三纲”“八目”具体所指准确朗读文本,找到“三纲”“八目”并做出阐释。学生上前展学,解释“三纲”“八目”的意思。学生做出修正,教师进一步补充解释三纲八目的内容含义:三纲: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明明德”是自身的修养。“亲民”就是是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八目:格物 探究事物原理,于实践中求知。致知 获得丰富的知识,辨明是非善恶。诚意 使心意真诚。正心 端正内心,端正心态。修身 修养自身德行。齐家 管理整治家庭,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庭兴旺发达。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大学》治国 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