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6006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3次 大小:414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西省,月月,答案,试题,语文,部分
  • cover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3月夯基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国文学理论家凯瑟认为:“小说叙述人不是它的作者,叙述人是一个由作家蜕变而成的虚构人物。”在叙事文学的创作中,同时存在着作家与叙述人,叙述人是作品的直接陈述者,而作家则控制着叙述人进行叙事。 叙述人在作品中可能有两种面目出现:一是直接参与情节的叙述人,一是不参与情节的叙述人。叙述人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虽然其叙事效果有所不同,但都紧紧围绕作者的创作意图。一部叙事作品中的叙述人问题,反映了作家创作的自我意识,对作品成功与否也影响重大。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已经注意到了作家在叙述中的自我意识调节,而作者的这种自我调节,便正是对叙述人问题的自觉把握和处理。我们看《史记》中的下面两类叙述。 (甲)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李将军列传》) (乙)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魏世家》) 甲类中叙述人没有直接出场,只是提供对事实画面的描述。在描述中,司马迁对李广的赞美、同情之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却仍然溢于言表。这种叙述,排斥了外露的个人情感,而又丝毫没有违背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目的,使其叙述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感。 在乙类里,叙述人直接以第一人称的“我”出场,这个叙述人也就是作家本身。司马迁直接参与并评论人物事件,概括整个故事和人物的意义,作家的感情一览无遗,丰富了叙事的感染力。 这两类叙述笔法及其叙述人,是各自肩负着其创作使命的。正由于此,《史记》即便在同一篇章中也常常采取了这两种面目交叉出现的叙述手法,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体现共同的思想主题,共同为作者的创作目的服务。不论是隐性面目出现的叙述人,还是显性面目出现的叙述人,他们都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本人,而是叙事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都要受作品事件本身制约。但他们又不与作家相悖,都是作家在作品中的不同体现。《史记》中两种叙述人面目的应用,正好说明了司马迁创作的自觉意识,隐性叙述人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表达作家“通古今之变”的意旨,通过静观的描述揭示历史漩涡中的人物事件;而显性叙述人的面目则更多地通过自我的抒发,表达作家“究天人之际”的情感。两者的交替应用,相辅相成,表达了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内涵。正如李长之所说的:“就原则上说,司马迁对自己的主观见解和客观描写是分开去处理的。”因此,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创作尝试和实践,这一创举在我国叙事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前无古人的。 (摘编自王增恂《〈史记〉的叙述人问题》) 材料二: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史记》作为史学经典,就能够“跨界”到文学领域。其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史记》被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爱奇”倾向。扬雄《法言·君子篇》指出:“子长多爱,爱奇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传畸人于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