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6031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3次 大小:395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西省,月月,答案,试题,语文,部分
  • cover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司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它的推行,使西南各民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为紧密,交往更多,交流更频繁。 土司作为中央政府在当地统治的代理人,对地方事务进行了较为有效的管理。例如为了便于与内地的联系,他们常有修治道路之举,元代建昌路女土司沙智,就因治道立站而立功。同时,中央政府也将治道立站作为土司的一项职责。明初贵州水西女土司奢香曾入朝并受到朱元璋的慰抚,表示要“效力开西鄙”(《明史·贵州土司》),回去后遂修官驿大道。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西南地区和内地民众在经济上的互通有无,也成为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如云南一些地区缺盐,以致“盐价最昂,石值白金一斤”(陈鼎《滇黔土司婚礼记》)。因此,内地盐商即长期运盐入滇。同样,川盐入黔也成为常态,而内地对西南地区的木材、良马、药材的需求也很强烈。 土司制度的推行,给西南地区带来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内地民众的大量迁入,使该地区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变化。如云南,自元以后即有汉人、蒙古人、回人迁入。明清以后迁徙而来的汉人逐渐增多。入清以后,进入贵州的内地民众也越来越多。在这些地区,各族民众或同村而居,或贸易往来,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通婚与融合。 在土司制度推行的同时,明清两朝极为重视土司地区教育与科举的推行。明初政府即表示,土司“既入版图,即同王民”,表明了对西南少数民族与内地民众一视同仁的宗旨。明朝洪武二十八年,“诏诸土司皆立儒学”(《明史·太祖纪》),以培养土司子弟及少数民族子弟。同时允许土司子弟、族人入京师国子监读书,如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川建昌卫土司“安配遣子僧保等四十二人入监读书”(《明史·四川土司》),入监人数相当可观。正德以后,书院大兴,土司地区亦建书院,对普及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清代官府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子弟专设“苗童”“瑶童”等入学名额,以确保他们得以入学。清代的义学在西南各省的发展尤为突出,主要是教诲土司子弟及少数民族子弟,在文化方面加强了对西南各族人民的教化,从而在思想上强化对大一统的认同。 此外,历代王朝对土司的赐名、赐姓等方式,也促进了土司的文化认同,如播州土司杨汉英被元政府赐名赛因不花。而土司对赐姓的接受和重视,也表明了其对中央政府的归顺和对汉文化的认同。 (摘编自李世愉《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西南地区高山、草甸和大川河谷等形成的巨大海拔落差与多姿生态等在客观上促成了当地复杂的语言、人群、组织,以及参差的发展状态。然而传统时期王朝国家赋税征收技术与管理能力、极为有限的官僚行政资源、交通的不便等,都构成当地与中原王朝一体化进程中的阻力。直到宋代,西南依旧有大理、罗甸、自杞等诸多君长国,被认为是诸“国”林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这种格局的形成与长期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客观情状。 历史上中原王朝也一直努力改变这一格局。譬如元朝就试图“以西南夷悉为郡县”,统一设立郡县,实施一体化治理。然而,一蹴而就之举却被证明不合时宜:不仅给养难以为继,还引起民众的普遍反弹。历史事实表明,土司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技术与资源有限的情势下,不仅加强了对西南的统治,并兼顾了西南历史传统与上层需求,对国家治理的落地与多民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