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7913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284534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3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理清演讲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清演讲词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学习目标 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1976年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背景链接 读读写写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 探察( ) 格物致知( ) 儒家( ) 埋没( ) 检讨( ) 清谈(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 激变( ) 字词学习 zhào chá zhì rú xiù jiǎn mò pánɡ huánɡ liào miǎn cuò tán jī 词语解释 瞭望: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请大家默读全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演讲信息整理表 演讲时间、地点 演讲背景 围绕话题 鲜明的观点 1991年10月 北京人民大会堂 丁肇中先生缅怀父亲的文章荣获《瞭望》周刊“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演讲信息整理表 演讲时间、地点 1991年10月 北京人民大会堂 演讲背景 缅怀父亲的文章获征文奖 围绕话题 鲜明的观点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演讲信息整理表 演讲时间、地点 1991年10月 北京人民大会堂 演讲背景 缅怀父亲的文章获征文奖 围绕话题 鲜明的观点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