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1042

辽宁省辽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1次 大小:149498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辽宁省,语文,PDF,学期,二模,辽阳市
  • cover
高三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圜 材料一: 道德境界是一切崇高精神生成的必备条件。中华文明以宇宙涵盖其上,以世界承载于下。 居于“上”“下”之“中”的人,秉宇宙之界定,受国、族、亲、友伦理之规约,应道而生,践德而成。在 地 思考天地形成、万物运转、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格局中,寻求安身立命,探索自我精神力量,重了 悟、直观和直觉,重实践中道德经验的凝结及其对人的实际启发,通过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修教 鄜 尚德,逐步形成日臻完善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道德观、价值观、政治观的经 典表达,注重中华传统道德观念演进中道德修养的层层递升,注重社会伦理道德对群众的规范, 长 注重从外在道德规范向个人道德品质的转化,从而为中华民族世代的因德心通奠定基础。王阳 明有言,“做人做事,始于立心,得于人和,顺于天道,成于勤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 K 释、道三家虽然对理想人格的具体定义会有差异,但都立足由内而外,倡导从自利到利他,由成 就高尚人格来达成圆满人生与建设理想社会。其对境界问题的思考也大都围绕心性铺陈,由认 郑 识心性、调整心行入手,将道德境界的改变与升华视为安身立命的关键和前提。本质言之,道德 境界对理想人格的强调与重视,正是要在道德上自足、才智上自信和情怀上自洽中,尽人事、序 杯 人群、进道德,通过长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突出道德在人类精神内核中的尊严与崇高。 道德境界是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人在世间,诸事繁难,未必人人都能萃拔于世,但仍要有 版 独特的精神气度与形态风度。道德境界之“人”,既要作为多重结构、多重层次和不同性质所组 成的伦理关系的基本单元,又要在如此庞大的社会系统中发杨道德自觉,彼此感应并建构自身 与宇宙、社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密切关系。人作为这一密切关系的中心点和承受点,要不断 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修养,不断更 新和完善道德境界。《论语·泰伯》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未开拓道德境界的提升捷径,而是要求人从追寻个人主体性和自信自强出发,时时内观,以良 心与良知为本,终生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和情操陶冶。无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 江湖之远,都要作为具体而实在的社会责任的承受者和负责者,居敬穷理、省察克治,以智、仁、 勇的坚守,见证与传扬道德的光芒和力量。道德境界之所以能始终使人心向往之,高在其胸襟, 大在其气度,佩在其洒脱。这就要求从人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出发:一方面安顿自我的心性,明分 定位;另一方面根据道德原则和价值规范,对社会的不平与失当之处加以纠正。人的道德修养 过程,并不完全是以做人两个字为良心依托,而是本着自省、反省和自立的准则,将一己良知与 天下安定、百姓安危结合为一体,当仁不让,修己以安人。坐而言、起而行,守其道、践其德,将个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