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____》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回顾一个游览过的地方,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教材安排了《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提供了更多模仿范例。《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景物。《七月的天山》主要描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一路所见,文笔优美。课文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记叙景物。 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例文与课文,巩固按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例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范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研究例文是“怎么写的”。例文可以使用全文,也可以使用片段或过渡性的语句,不强求整体性。可以将习作例文用于学生习作前指导使用,也可以用于学生习作之后帮助解决典型问题。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阅读例文进一步了解写景物的顺序,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思维能力:借助习作例文的赏析,初试身手的诊断,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 审美创造:尝试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教学难点 尝试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谈话导入 在五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追随着作者的笔端或置身于金华的双龙洞;或沉醉于海上日出的奇观;或骑马上天山;或泛舟颐和园。这其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预设1:(情感角度)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太美了! 预设2:(写法角度)几位作者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预设3:(内容的角度)双龙洞太有特点了,我想去看看。 师总结:大家的感受是多维的,收获是多元的。有人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就让我们再次于文字间畅游山水。 环节二:“淡磨明镜”,再赏课文 1.回顾单元内容,巩固写作顺序。 师:文字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每一个作者都言之有序。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回忆作者都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 (1)巴金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绘了海上日出这个伟大的奇观。 (2)叶圣陶按游览顺序带我们参观金华双龙洞。 (3)《颐和园》这篇文章则是移步换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皇家园林中。 (4)《七月的天山》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作者的一路所见。 师总结:时间顺序可以让读者明晰清楚,方位顺序使读者一目了然、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即脚步迈向什么方向,笔端就落到什么地方,则使读者身临其境。可见要想写好游记,言之有序是不可少的。 2.修改初试身手,力图过渡自然。 出示学生“初试身手”中的作品。 在学完两篇课文后,同学们也初试身手、小试牛刀,完成了一个小片段。我们来欣赏其中一篇,看看这位小作者是不是也能言之有序。 假期中,我和爸爸去了大名鼎鼎的故宫博物院游玩。 站在鲜红的大门前,我突然发现每扇门上都有九个金黄的门钉。 我看到五座桥,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我还看到了两个威风凛凛,一公一母的石狮子站在皇帝以前上朝的旁侧。他们都凶狠的张开大嘴,露出一排尖利的牙齿。 经过皇后的寝室时,我满是以为我即将看到一个堆满金银财宝,挂满丝绸大礼服的宫殿。可是我万分惊奇地看到了朴素、典雅、古老的一个屋子。 走进的御花园。红通通的花朵和紫色的花蕊,伴着深绿、浅绿、浓绿和淡绿的叶柄和叶子。奇幻的花草从之中有一条石子小径伸向远方。 提出修改建议。 A.拓展阅读《香山碧云寺漫记》,再次体会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景物的方法:描写每一处景物之前,作者都用一个过渡句介绍地点的转换。本文过渡句的写法灵活多样。 天的碧云寺主要的建筑物多是明代的遗物。 从正殿出来,西边便是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