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4928

安徽省滁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9次 大小:328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安徽省,教学,试题,语文,监测,质量
  • cover
安徽省滁州市2025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农业,因此,对我国农业遗产的保护,以及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我国的农业遗产是千百年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它提倡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顺天时、应地利,适当运用人力引导天、地、人有机配合和协同,使农业有好收成。这种农业生产经验升华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节用物力”“中正平和”等哲学与文化概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应该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挖掘示范基地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其传承弘扬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来生动地诠释和体验其精髓之所在,因此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高度重视农业遗产平台的打造,要将农业遗产的保护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从政策上形成导向,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障遗产地农民权益;其次,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让遗产地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事业中;再次,需要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唤起民众对优秀农耕文化的再认识。有必要将之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农业遗产地成为大中小学耕读教育、社会实践的重要基地,使年轻一代通过参加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进而增加对传统农耕知识和优秀农耕文化的感悟。 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互为表里,是先民万年农耕实践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其保护与弘扬并非一家之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要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设立专项基金,成立相关协会、联盟等,尤其需要充分调动青年志愿者、社会有识之士、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合作社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他们投入到弘扬农耕文化的事业中,打造农业遗产保护共同体。如此,我国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就能落到实处,文化自信与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等也能务实、高效、稳步地前进。 (节选自卢勇《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光明日报》2021年11 月27 日) 材料二: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它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